从零到上线:一个码农的网站开发心路历程
说实话,第一次接触网站开发那会儿,我连HTML和CSS都分不清。记得当时盯着浏览器右键"查看网页源代码"时,那种看到天书般的震撼感至今难忘——密密麻麻的尖括号里,居然藏着整个互联网的魔法。
那些年踩过的坑
刚开始学前端那阵子,我特别痴迷于各种炫酷的动画效果。有次为了做个会转的3D立方体,硬是写了200多行CSS。结果在Chrome上跑得挺欢,到了Safari直接变成俄罗斯方块——各个面散落一地。这时候才明白,跨浏览器兼容性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,真不是教科书上吓唬人的。
后端开发就更刺激了。第一次写用户登录功能时,我天真地把密码用MD5加密就存数据库了。后来才知道现在都用bcrypt,还得加盐。更尴尬的是有次上线忘记关调试模式,用户输错密码时网页直接弹出SQL语句...(此处应有捂脸表情)
工具链的进化
记得2015年左右,前端工具链突然开始大爆发。Gulp还没学明白,Webpack就来了;刚适应jQuery,三大框架就开始神仙打架。有段时间我电脑里同时装着五六个版本的Node.js,切换项目时经常遇到"这个模块需要Node 10但那个项目要Node 14"的死亡提示。
不过现在回头看,这些折腾都是值得的。现代前端开发体验确实丝滑多了——热更新、TypeScript支持、组件化开发,这些当年要配半天的工作,现在create-react-app一行命令就搞定了。虽然有时候还是会怀念当年直接写原生JS的"纯粹",但谁让咱们要跟上时代呢?
全栈的诱惑
大概做到第三年的时候,我陷入了严重的"全栈焦虑"。看着别人又是搞微服务又是玩容器化,自己连Dockerfile都写不利索。有次面试被问到"如何设计高并发系统",我支支吾吾说了半天负载均衡,结果人家追问Nginx配置参数就直接露馅了。
后来想通了,与其样样稀松,不如先把一亩三分地耕好。现在我的策略是:前端深度专精,后端够用就行。毕竟你让后端同事来调CSS动画曲线,他们也会哭的(别问我怎么知道)。
上线才是开始
最颠覆认知的是:代码写完根本不是终点。第一次独立负责项目上线时,我天真地以为传完文件就大功告成。结果当天晚上服务器就挂了三次——原来没人告诉我还要配置监控和日志。凌晨三点蹲在电脑前看服务器控制台的经历,绝对比任何咖啡都提神。
现在学乖了,上线 checklist 里必含: - 压力测试(别等用户来了才当测试员) - 回滚方案(关键时刻能救命) - 监控报警(除非你想节假日被call)
写给新人的建议
如果你刚入门网站开发,我的血泪经验是: 1. 先做出来再优化,别陷入"学完全部知识再动手"的陷阱 2. 多写烂代码没关系,但要学会重构(我早期项目现在都不敢回头看) 3. 文档和注释真的能救未来的你 4. 学会用Git,除非你想体验"上周的代码去哪了"的恐怖片
最近在带实习生时发现,现在新人面临的诱惑更多了——各种低代码平台、AI生成工具。不是说这些不好,但就像学画画得先练素描一样,理解底层原理永远不吃亏。有次看到实习生用可视化工具搭的页面,在移动端直接布局错乱,最后还是得老老实实啃CSS盒模型。
说到底,网站开发就是个不断打怪升级的过程。从最早的"我的页面怎么在IE6上显示不正常",到现在的"如何优化Web Vitals指标",问题永远在变,但解决问题的快感始终未变。每次看到自己做的网站在线运行,那种"我创造了某个东西"的成就感,大概就是这个行业最让人上瘾的地方吧。
(写完发现又熬夜了...果然码农的宿命就是和IDE的夜间模式长相厮守)